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也应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而存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专、高等职业学校的中专。它为社会输出技术人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而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直接外在表现就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且无法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从而成为发展的短板之一。今天咸宁市理工校网将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走向、发展趋势及困境等方面为大家综合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一下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前景,一起围观一下吧!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整顿调整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对旧有学校进行改造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专业院校培养、短期培训等形式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干部和技术人才,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大幅增长。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年)。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以及城市职业学校等学校类型。但“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学校和学生数量的扩张,产生了诸多问题。虽然经过调整逐渐恢复,但随后而来的“文革”又使中等职业教育秩序被严重破坏。
3、快速成长时期(1978—199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工作开始着重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时期。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开始逐渐缓解,学校和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再次达到了高峰。就办学质量而言,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增加,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都得到了改善。
4、大起大落时期(1999—2009年)。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受政策影响而大起大落。国家实行中等教育体制改革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急速下降。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后,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生源被挤压,一部分优秀办学主体被剥离。随后,面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急速下降的局面,国家迅速进行政策调整和部署,并且积极提供资金支持。
5、内涵建设时期(2010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时刻,但并不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力所致。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中也可以看出,不再仅仅追求规模的增加,而是将发展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经之路。
高职扩招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走向
高职扩招,是指高职(专科)院校实施扩招,属于大学扩招。2019年高职院校实施扩招,扩招人数为100万人。(2020、2021两年高职扩招200万,具体信息应与教育局或考试院信息为准,切勿听所谓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传言,谨防上当受骗)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包含三类: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扩大高职招生规模,面向这三类招生对象的招生,需要改革。
1、打造升学发展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参考美国模式,以升学和职业双重准备为目标,通过中职升高职、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硕士的形式,逐步打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渠道的打通以及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天然的青睐性,为中职学生的升学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结合高职招生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升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他们打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2、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在办学形式上,应该积极开拓多元渠道,不仅仅要关注学历教育,也要积极关注非学历教育。同时,在办学上也应该加快整合,合并或实行联合办学,实现规模效应。在专业建设上,除了需要积极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外,还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在课程开发上,应协调中、高等教育机构以及行业组织等共同建设,建立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元课程体系。在师资力量上,应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新教师的引进重点关注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本校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
3、重塑良好社会声誉。
一方面,需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初中和小学的合作,对初中生和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发展意义,不断加深民众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不仅仅针对小学和初中教师,同时也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职教参考)
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及困境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自独立、双轨发展的教育体系不符合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实际运行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普通教育片面追求以升学为目的、缺乏对人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薄弱、理论水平较低的现实困境,这让二者都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普职教育融合加以引导。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颁布,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①;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②。
普职教育融合的内涵
(一)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为内容,以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为主要标准的学校教育体系,旨在为升学或进入更高级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主要侧重于“知识化”和“理论性”教育,主要采取“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模式,从义务教育往后延续,涵盖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并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内部完整的培养链已经形成且日益稳固。普通教育系统自下而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早、发展的时间长,与职业教育相比制度相对完善,教育体系也更为完整。
(二)职业教育
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以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化教育。职业教育最终是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更侧重于“职业化”和“技术性”教育,也是学生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又一种新的形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包括中专、职业高中、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及技校、培训学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普职教育差异
第一,教育的目的不同。普通教育属于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升学的目的性指向极为明确,普通教育最终给社会输送的是大量知识型、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主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教育的内容不同。普通教育要传递给学生的主要是基础知识,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为最低限度的知识和经验;而职业教育则主要针对某一类具体的职业或岗位传授给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大量的实践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以培养学生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育的方式不同。普通教育主要是采取校内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并以考试和升学的方式进行考核;而职业教育在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大量实训和实操为主,让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能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以接受技能岗位的考核和挑选。
(四)普职教育融合
普职教育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和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和洽的整体。它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正好相对,不是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分开、各自独立,而是让二者相互沟通、相互结合。因此,本文认为普职教育融合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沟通、渗透、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教育系统,以充分发挥二者的育人功能,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普职教育融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从纵向上看,普职教育融合是指各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包括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或应用型本科,从普通本科升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从中职升入普通本科,从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升入学术学位研究生等。
从横向上看,普职教育融合是指同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包括普高与中职之间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以及综合高中的兴办,高职或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的教育沟通、资源共享等。
普职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难题,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虽然已经总结了一些方面的基本经验,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反差较大
当下社会,人们对普通教育普遍认可,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却较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社会分工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收入分配上的较大差别,整个社会一直存在轻视体力劳动和崇拜脑力劳动的陈腐观念,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深;或者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某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也看到了职业技能人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偏见的束缚,内心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一种“二流观”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中考失败者的“收容所”,高职高专是高考失败者的“避难处”,一旦进入这些“二流学校”,将来在就业择业中自然就低人一等,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还有一种“淡化观”认为,职业教育本身并不重要,发展职业教育只是为了缓解高中升学难、大学就业难的现状,是对普通教育的一种补充。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不足,纵向融合不畅
首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体系相对封闭,横向交流受到很大限制,融合不够畅通。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渠道、形式简单化一。从当前来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横向融合的成熟形式很少,普高与中职之间的校内和校际融合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在有些地区还处于试点阶段。应用型本科的兴办才刚刚起步,与普通本科的校内和校际融合亟待解决。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全国首批14所本科职业大学,这是职业教育本科形式的开端。实现与普通本科之间的教育沟通和资源共享,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合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沟通层次较低。目前二者的高层次沟通主要限于专科与本科之间,这对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以及培养大量高层次应有型人才极为不利。未来还要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的教育沟通、资源共享等,这都是二者横向沟通即将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不同级别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沟通也不顺畅。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是二者纵向沟通上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每年参与“专升本”招生的普通本科学校数量稀少,招生比例也有严格的限制,对于想要进一步完成学习深造的高职高专学生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从中职升入普通本科,从普通本科升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從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升入学术学位研究生等,渠道还比较少,并且有些渠道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还面临很多的现实困难。 此外,“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停留于高职专科层面,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完整体系,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与普通教育完整的学位制度相比,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缺失
学位的本质属性还在于学术,广义的学术既指对理论知识的探究,也指对实用型技能的运用。用于规范学术的学位制度既应覆盖理论知识,也应覆盖实用型技能,这样才能形成完整而规范的国民教育体系。而目前较为尴尬的是,以培养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却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位体系。由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迟迟未能建立,一方面,造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无法得到提升,目前基本上到专科阶段为止,只有极其少量的学生可以“专升本”,这样就掐断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层次的多样性,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间,难以满足继续深造的长远需求,剥夺了学生想要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与现代教育终身化的发展理念相悖。因此,亟待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系,填补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这也符合国际学位制度的惯例。
结语
在教育界,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风景。有些人擅长理论分析,有些人擅长动手操作。有些适合于学术研究,有些喜欢处理机器...因此,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真的良好教育。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并强调直接性和实用性,是为了使学生发挥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两者同等重要且必不可少。
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前景无限,未来趋势不可阻挡!